Create news ideas to create a better life
4月24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202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艺术与传媒学院报送的《非遗新造·扎染潮品——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斩获一等奖。
跨专业组队破题:三大领域协同,解码扎染创新 由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8名同学组成的项目团队,依托学院学科交叉优势,通过“传播策划+美学设计+技术研发”的资源整合模式,历经调研攻坚、文创产品设计、演讲实战、技术研发等阶段,对非遗文创产品进行创新改造。在团队内部,各专业同学各展所长,实现专业互补效能的充分发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学精准捕捉市场需求,视觉传达专业的同学深耕文化美学表达,数字媒体专业的同学驱动技术场景创新,三方协同作战,形成多维赋能的创新合力,展现了学科交叉的独特优势,全方位推动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升级。 “不同专业学生的思维碰撞,让项目既能深挖文化内核,又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团队指导老师李丽丽表示,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扎根田野破题眼:三赴大理深调研
为精准锚定非遗文创创新方向,团队三赴大理扎染工坊开展沉浸式田野调查,历时6个月,系统梳理白族扎染自唐代“绞缬”技艺至今的千年传承谱系,采集纹样数据200余组,并结合300份消费者问卷及20位传承人深度访谈,诊断出“传统纹样创新不足与Z世代审美需求错位”的核心症结。 针对这一问题,各专业团队发挥学科优势协同攻关。视觉传达组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国潮盲盒,实现传统文化与潮流的融合;数字媒体组开发虚拟数字人“阿蓝”及AR技术,为扎染赋予数字化展示新形式;网络与新媒体组搭建传播矩阵,激活市场热度,提升产品影响力。 在备赛收官阶段,团队将调研成果与实践经验进行深度整合,凝练成2万字调研报告,为非遗文创的创新性发展提供详实参考依据,全面展现团队在非遗文创创新领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成果。
备赛攻坚到校赛突围:多维度创新锻造非遗破圈样本
备赛冲刺阶段,团队开启“魔鬼式”路演攻坚模式。在指导老师全程指导下,路演PPT历经15版迭代,从数据堆砌的“学术报告”蜕变为“染蓝手指特写+AR盲盒+虚拟人互动”的沉浸式叙事。在演讲环节,主讲人马骏浩在“叙事教练”指导下,以“白族奶奶的针线筐遇见赛博盲盒”等故事化场景串联逻辑,打破传统汇报模式。 在校赛答辩现场,团队以“跨专业协作如何让千年扎染‘潮’起来”为主题,通过“数据可视化+虚拟人实时交互+盲盒实物展示”的立体呈现,将“调研破题—设计破界—传播破圈”三幕叙事推向高潮。评委组高度评价其“以学科融合破解非遗单一化困境”,尤其肯定染缸边“泡”出的真实匠心与数字技术赋能的创新表达。
省赛展望:构建非遗创新生态链 凭借扎实的调研成果与创新实践,该项目在激烈的校赛角逐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省赛。下一步,团队将继续优化项目,进一步打磨非遗文创产品与传播方案。学院院长张程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此次获奖是学院‘新文科’建设的生动缩影,充分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潜力。”未来,学院将继续为跨专业团队搭建实践平台,鼓励更多学子聚焦文化传承议题,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以青年创新力量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真正实现让专业知识赋能社会发展,让青春智慧点亮文化传承。
↑ 上一篇:【追光青盟】青马工程第二讲—数字经济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新路径
↓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 ?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滇ICP备05007082号
Copyright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